标题:Are we done hating one another yet?——探讨美国仇恨与共情的未来(MinnPost)
导语:在最近一系列针对美国政治人物与普通市民的暴力与仇恨事件后,MinnPost发布了一篇呼吁全国民众重新审视仇恨与爱之间关系的社会评论。
核心新闻(翻译): 2025年10月,MinnPost报道了在明尼苏达州州议会大厦外为已故国会议员梅丽莎·霍特曼及其丈夫马克·霍特曼举行的哀悼守夜仪式。文章指出,虽然这并非针对单一总统或政党,但仇恨已深深植根于美国社会,跨越选举、行政、运动与世代。
文章引用了三次重要演讲: 1. 唐纳德·特朗普在纪念卡尔·柯克时宣称“我恨我的对手,我不想他们过得好”。 2. 安娜·柯克(Erika Kirk)在丈夫被谋杀后的哀悼中说:“仇恨的答案不是仇恨,而是爱,永远爱。” 3. 霍特曼夫妻在父母被暗杀后说:“希望和韧性是抵抗恐惧的武器。”
作者认为,这些言论表明仇恨已与政治、宗教、身份交织在一起,导致社会分裂。为了解决问题,他呼吁“我们自己”——普通公民——承担起消除仇恨的责任。
背景解读: - 历史上,美国的仇恨与分裂并非新鲜事:从奴隶制、种族隔离到今日的“政治极化”,仇恨一直是社会动荡的核心。 - 近年来,社交媒体算法加剧了“信息茧房”,使得人们更易接受符合既有立场的极端言论。 - 联邦与州政府已推出多项“团结行动”计划,例如明尼苏达州的“共同点”项目,旨在通过社区对话缓解族群冲突。
本地化影响(面向移民受众): - 这篇文章提醒明尼苏达的移民社区,仇恨与恐惧并非仅针对本土民众,也可能针对多元文化背景的人群。 - 通过强调“爱、希望、韧性”,文章鼓励移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,提升社会凝聚力。 - 同时,文章提出的“自我干预”呼吁可转化为地方社区的反暴力教育项目,帮助新移民了解如何在多元社会中寻找共同点。
结语:作者以“我们是人,若我们终结仇恨,国家才会更强大”为号召,强调个人行为在国家未来中的关键作用。
homily:讲道;blasphemy:亵渎;intervention:干预;outrage:愤慨;resilience:韧性;hatred:仇恨;forgiveness:原谅;hope:希望;decency:礼貌/体面;empathy:同理心